
下载中心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309
以效率换供应链韧性?:美国供应链重塑政策的效应评估
沈国兵;沈彬朝;能否用效率换取供应链韧性?文章构建出一个区分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且包含随机生产率冲击的多国、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量化分析了美国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本土化、友岸外包等政策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美国推动供应链重塑的政策将导致中美两国的福利损失,并对中美中间品贸易产生显著的贸易破坏和贸易偏转效应,同时使得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价值链地位攀升受阻。进一步地,美国供应链重塑政策并不能提升其应对特定负面冲击的经济韧性,包括新冠疫情和来自特定国家的冲击;也无法减轻随机生产率冲击对美国经济造成的总体波动。据此,在贸易开放和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经济效率与韧性并非绝对的替代关系。只有推进更大程度的相互开放,才能真正实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韧性和安全。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供应链风险: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实证研究
杨飞;逆全球化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与地缘政治冲突相互作用使得全球供应链风险进一步复杂化。文章研究了温室气体排放在地缘政治冲突背景下,如何影响中国面临的全球供应链风险。理论研究表明,如果国际间气候合作不能顺利推进,温室气体排放与地缘政治冲突会相互加强,进而加剧全球供应链风险,主要表现为能源和资源价格波动、国际运输中断、贸易限制、全球供应链本土化和多元化以及全球绿色供应链重构等。文章基于1995—2020年OECD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并利用潜因子法、广义随机森林和双重纠偏Lasso法研究发现,温室气体排放与地缘政治冲突相互作用会增加中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全球供应链风险,特别是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全球供应链风险较为突出,而且还会引发美国加大对外资的审查力度。
中国出口是否推动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增长:基于全球贸易网络视角
姜峰;蓝庆新;作为南南合作与新兴市场国家融入全球经济的典范,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关系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文章建立理论模型剖析了中国出口如何扩大开放型经济体进口需求,从而影响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状态,并利用金砖国家1995—2022年全球贸易网络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中国出口显著促进了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增长,并且在北美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资源贫瘠和富裕地区作用尤为突出;此外,2011年金砖五国的正式成立加强了中国出口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显示,东道国技术水平、资本存量、汇率与中国出口催生效应呈正相关关系,东道国价格波动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多渠道、多层次辅助东道国改善经济状况有利于中国出口催生效应的发挥,也有利于加快金砖五国出口贸易同步增长步伐。
跨国并购、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与技术影响力
刘威;高小莉;跨国并购作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为国家嵌入全球创新网络,提高技术影响力提供重要契机。文章基于1997—2022年国际创新专利数据和跨国并购数据,实证检验跨国并购对国家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和提高技术影响力的作用。研究发现,跨国并购有利于推动一国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并增强一国技术的影响力。机制检验表明,研发要素和人力资本双向流动是跨国并购推动一国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和提升技术影响力的重要作用渠道,但国家间较大的技术距离和文化距离不利于发挥跨国并购的积极作用。基于跨国并购网络和专利被引网络的进一步探究发现,一国所处跨国并购网络的中心度和结构洞位置对于推动一国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并提升技术影响力具有积极影响,且存在创新溢出效应;同时,参与跨国并购能够通过中心度效应扩大技术的影响范围,并通过结构洞效应提高一国对创新资源的控制力。文章的研究为推动中国加快开放创新发展、构建独立自主的开放创新网络提供了政策启示。
投资国全球价值链长度与跨国生产:来自中国外资制造业企业的证据
陈培如;黄淑君;陈晓林;赖丽雯;文章通过建立一个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的跨国生产模型,探究了投资国延伸全球价值链对海外生产规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2007—2021年中国外资制造业企业生产规模及其母国各行业全球价值链长度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文章研究结果表明,投资国全球价值链长度的延伸将显著促进中国外资企业生产的扩张,且通过提高投资国的海外生产份额和在华子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两条传导机制予以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促进效应在大型及老牌外资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与中国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及经济发达的投资国、位于东部地区的外资企业上更为明显。文章在当前全球价值链分解从高速推进期转入深度调整期的背景下,为中国制定“稳外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经验检验
白洁;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对投资母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依据1985~2006年我国对1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运用LP模型测算了通过ODI渠道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并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就逆向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能够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统计数据对投资规模的低估;技术寻求型ODI所占比例较小;海外投资产业集中在技术密集度低的行业。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国内创新能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沙文兵;本文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以专利授权数量为表征的国内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正面效应;同时,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以专利授权数量为表征的国内创新能力的逆向溢出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则没有对国内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
FDI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吗?——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的研究
李坤望;王有鑫;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FDI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微观机制,然后利用1999~2007年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FDI稳健地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而且外商投资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要强于港澳台投资。进一步分组回归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外资进入行业中FDI的存在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外资进入行业中FDI的存在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此外,研发密度、人均工资等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资本劳动比的影响则恰好相反。
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制度因素分析——基于2000~2012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的研究
田海峰;黄祎;孙广生;文章以中国上市企业20002012年126起跨国并购的案例数据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这些跨国并购事件的短期绩效进行了测算,并基于测算结果对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制度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得了一定的超常收益,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并购绩效;而在影响并购绩效的制度因素方面,东道国的经济自由化程度与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文化距离、主并企业有无跨国并购经验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下载次数: 7,579 ] [被引频次: 588 ] [阅读次数: 6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谢娟娟;岳静;本文采用口岸效率、海关环境、国内规制环境以及电子商务应用4个指标对贸易便利化进行测度,利用引力模型定量分析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与东盟贸易流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的关税税率对推进贸易便利化并影响贸易流量的不同作用。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结果对贸易便利化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
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
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在中央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与西亚的经贸合作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基于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文章依次测算了中国与西亚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布雷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发现:中国与西亚贸易的竞争性比较弱;两地贸易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产业间贸易特征;中国优势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西亚则拥有能源资源优势,两地优势产品类目没有重叠,各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差距也较大,双方表现出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国可充分利用与西亚贸易的互补性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等有利因素,加强两地贸易合作。
FDI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吗?——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的研究
李坤望;王有鑫;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FDI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微观机制,然后利用1999~2007年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FDI稳健地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而且外商投资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要强于港澳台投资。进一步分组回归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外资进入行业中FDI的存在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外资进入行业中FDI的存在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此外,研发密度、人均工资等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资本劳动比的影响则恰好相反。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
方英;马芮;文章以2011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文化产品出口数据为基础,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因素,测算了中国与主要伙伴国及地区的文化产品出口潜力,并量化评估了人为因素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等因素对文化贸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地理距离、文化距离等因素对文化贸易发展有阻碍作用。关税、自由贸易协定安排、进口清关时间等人为因素构成了影响中国文化出口效率的重要因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较大的文化贸易潜力,这种潜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潜力最大的国家是老挝,最大的区域是中东欧地区。
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李婧;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本币和外币政策的重大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成为保护实体企业的一项短期应对措施,而且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国际金融战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的重要一步。这一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运行面临诸多问题的挑战。在制度层面上,中国需要进一步在不显著改变原有框架下开放金融市场,提高银行业的服务能力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完善外汇市场,改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同时要加强亚洲生产网络的建设,逐步改善贸易结构,提高外贸企业的定价能力。
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雷良海;魏遥;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房地产市场繁荣背景下激进的住房抵押贷款行为,本质是由房价下跌和利率提升导致的信用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缺失。文章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基础为切入点,利用金融危机传导模型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在其传导过程中,美国次贷危机形成了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到信贷市场、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和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传导路径。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传导到全球市场,并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