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中心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28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中国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
赵蓓文;制度型开放将从体制机制上提供现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新形势下,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被赋予新的内涵,即:实现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协同发展。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不仅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具体表现,兼具对内和对外两种属性,是连接“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重要渠道。因此,文章提出以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主要路径与政策措施。
服务型制造与制造业贸易网络地位提升:来自全球60个经济体的经验证据
张红霞;李家琦;刘馨恬;服务型制造是塑造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方向。文章基于2007—2021年CEPII-BACI产品双边贸易数据,应用前沿有向加权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制造业全球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服务型制造对制造业贸易网络地位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全球贸易网络拓扑特征由以美国单核心结构为主,向美国、中国、德国三核心结构演变;服务型制造能显著提升制造业贸易网络地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高发展水平经济体、全球经贸联系紧密经济体中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赋能的门槛效应与嵌入全球价值链韧性提升的渠道效应是服务型制造驱动制造业贸易网络地位提升的两个重要机制;拓展性分析发现,服务型制造对制造业全球贸易网络中节点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均有强化作用,并以此推动制造业全球贸易竞合格局重塑。
RCEP、区域价值链转移与价值链分工位置攀升:基于多阶段序贯生产模型的研究
任桐瑜;谢建国;洪小羽;文章基于一个多阶段序贯生产的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RCEP关税减让对区域内制造业价值链转移和价值链分工位置攀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CEP关税减让推动了制造业价值链份额由区域外向区域内转移。当价值链目的地为中国时,制造业价值链份额主要由区域外向中国转移,且中国会向区域内其他国家转移一部分低技能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当价值链目的地为区域内其他国家时,制造业价值链份额由区域外同时向中国和区域内其他国家转移。研究结果同时显示,RCEP关税减让不仅促进了中国低技能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的分工位置向上游攀升,还促进了中国高技能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的分工位置向上游攀升,其主要体现为在上游为中国和区域内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高技能密集型中间品。文章进一步探讨了RCEP关税减让对区域价值链韧性与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RCEP关税减让会从区域价值链自主性、空间安全性、稳定性和分工多样性四个角度提升区域内制造业价值链的韧性与安全。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CEP协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深化区域价值链合作,对于缓解中国当前的制造业价值链转移和价值链分工位置攀升压力以及提升区域价值链韧性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ESG与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基于环境和经济可持续视角
魏萍;刘宏曼;许朝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下,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为贸易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文章基于2007—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与海关匹配数据,从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双重视角切入,探讨企业实施ESG策略对其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施ESG策略整体上能够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向绿色化和高级化升级,这一积极作用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实现;由于ESG具有显著的外溢性,其影响还会沿着供应链向上下游延伸,并通过加强供应商绿色管理以及促进声誉溢价进一步强化绿色创新机制;从动态来看,ESG策略下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主要在扩展边际通过“扩绿扩高”和“优胜劣汰”实现,即扩展绿色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淘汰非绿色产品和低技术产品;此外,实施ESG策略对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并非绝对,对于从事加工贸易、采取成本竞争型策略以及高污染行业的传统企业而言,ESG存在“惩罚机制”,尽管ESG策略下的环境治理促进了出口产品结构绿色化,但环境投资会对创新性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出口产品结构难以向高级化转型,使得这类企业面临减排与发展的矛盾关系。在“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文章为构建绿色、高效的贸易发展体系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出口贸易转型升级:来自城市失信人的经验证据
何欢浪;古莲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改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在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使用最高人民法院开通的“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公布的全国失信被执行人数据,评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同时分析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显著提高了企业一般贸易出口的比例,有利于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促进专业化分工是推动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传导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东部地区、非国有性质、规模较小的企业的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影响更为显著。文章的研究为深化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向法治化、规范化的正式制度改革提供了启示。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经验检验
白洁;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对投资母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依据1985~2006年我国对1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运用LP模型测算了通过ODI渠道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并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就逆向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能够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统计数据对投资规模的低估;技术寻求型ODI所占比例较小;海外投资产业集中在技术密集度低的行业。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国内创新能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沙文兵;本文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以专利授权数量为表征的国内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正面效应;同时,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以专利授权数量为表征的国内创新能力的逆向溢出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则没有对国内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
FDI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吗?——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的研究
李坤望;王有鑫;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FDI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微观机制,然后利用1999~2007年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FDI稳健地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而且外商投资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要强于港澳台投资。进一步分组回归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外资进入行业中FDI的存在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外资进入行业中FDI的存在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此外,研发密度、人均工资等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资本劳动比的影响则恰好相反。
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制度因素分析——基于2000~2012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的研究
田海峰;黄祎;孙广生;文章以中国上市企业2000~2012年126起跨国并购的案例数据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这些跨国并购事件的短期绩效进行了测算,并基于测算结果对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制度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得了一定的超常收益,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并购绩效;而在影响并购绩效的制度因素方面,东道国的经济自由化程度与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文化距离、主并企业有无跨国并购经验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下载次数: 7,579 ] [被引频次: 588 ] [阅读次数: 4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谢娟娟;岳静;本文采用口岸效率、海关环境、国内规制环境以及电子商务应用4个指标对贸易便利化进行测度,利用引力模型定量分析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与东盟贸易流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的关税税率对推进贸易便利化并影响贸易流量的不同作用。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结果对贸易便利化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
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
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在中央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与西亚的经贸合作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基于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文章依次测算了中国与西亚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布雷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发现:中国与西亚贸易的竞争性比较弱;两地贸易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产业间贸易特征;中国优势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西亚则拥有能源资源优势,两地优势产品类目没有重叠,各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差距也较大,双方表现出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国可充分利用与西亚贸易的互补性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等有利因素,加强两地贸易合作。
FDI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吗?——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的研究
李坤望;王有鑫;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FDI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微观机制,然后利用1999~2007年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FDI稳健地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而且外商投资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要强于港澳台投资。进一步分组回归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外资进入行业中FDI的存在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外资进入行业中FDI的存在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此外,研发密度、人均工资等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资本劳动比的影响则恰好相反。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
方英;马芮;文章以2011~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文化产品出口数据为基础,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因素,测算了中国与主要伙伴国及地区的文化产品出口潜力,并量化评估了人为因素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等因素对文化贸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地理距离、文化距离等因素对文化贸易发展有阻碍作用。关税、自由贸易协定安排、进口清关时间等人为因素构成了影响中国文化出口效率的重要因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较大的文化贸易潜力,这种潜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潜力最大的国家是老挝,最大的区域是中东欧地区。
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李婧;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本币和外币政策的重大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成为保护实体企业的一项短期应对措施,而且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国际金融战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的重要一步。这一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运行面临诸多问题的挑战。在制度层面上,中国需要进一步在不显著改变原有框架下开放金融市场,提高银行业的服务能力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完善外汇市场,改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同时要加强亚洲生产网络的建设,逐步改善贸易结构,提高外贸企业的定价能力。
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雷良海;魏遥;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房地产市场繁荣背景下激进的住房抵押贷款行为,本质是由房价下跌和利率提升导致的信用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缺失。文章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基础为切入点,利用金融危机传导模型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在其传导过程中,美国次贷危机形成了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到信贷市场、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和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传导路径。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传导到全球市场,并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