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


制度型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

  • 制度型开放与创新跃迁:国际投资协定深度赋能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袁保生;寺玉雪;张松;

    企业创新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动力,国际投资协定(IIAs)作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其条款深度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亟待深入探究。文章基于2003—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与联合国贸发会议IIAs数据库,构建涵盖适用范围、待遇标准、非经济要求及争端解决机制的IIAs深度指标,系统考察IIAs深度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及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第一,IIAs深度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其作用主要通过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吸引外资技术溢出及优化市场竞争效率三条渠道实现;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发达国家签订IIAs的创新效应显著强于与发展中国家签订的IIAs,非国有企业及非高新技术企业受IIAs深度的正向激励更突出;第三,条款异质性检验显示,待遇标准与非经济要求条款的深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而透明度要求可能抑制企业创新。文章为优化IIAs谈判策略、激发企业创新动能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证依据。

    2025年07期 No.377 3-1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区县面板数据的分析

    尹迎港;周民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作为制度创新“试验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何在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有效衔接,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自贸试验区试点政策所涉及区县为分组依据,基于2012—2022年中国区县层级数据,构建渐近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自贸试验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作用。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检验表明,促进产业链优化、推动科技创新和完善金融市场是政策发挥效果的重要路径,政策在创新创业、营商环境和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协调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具有海关特殊监管区背景的自贸试验区政策效果更明显,而自贸试验区是否跨区县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尚无显著差异。文章为揭示自贸试验区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促进区域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2025年07期 No.377 17-30+6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贸易与中国对外开放

  • 数据跨境流动规制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来自跨国数据的经验证据

    王厚双;汪海峰;

    在数据安全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面临新的挑战。文章基于ECIPE-DTE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跨境流动限制性政策构建数据跨境流动规制指数,并利用2000—2018年42个国家17个行业的三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据跨境流动规制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据跨境流动规制通过限制研发要素流入、提高贸易成本与阻碍制造业服务化三种渠道显著抑制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数据跨境流动规制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的抑制作用会因国家发展程度、数据监管强度、行业出口依赖度以及技术密集度而表现出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数据跨境流动规制阻碍了制造业国际生产分工深化,对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的负向影响大于后向参与;同时,RTA数据跨境流动规则深化显著削弱了国家数据跨境流动限制性政策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的负向影响。这些结论对中国制定数据流动政策、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7期 No.377 31-45+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自由化对出口影响的理论与定量分析

    肖挺;叶浩;黄先明;

    贸易政策在塑造国家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改善社会福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经济的深度交融和行业间的异质性使得贸易开放政策影响的量化评估受到更多挑战。文章构建了一个多国多部门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以评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出口供应能力、部门产出和国家福利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自贸区建成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增长,但国外需求效应和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投入成本效应能抵消国内市场潜力受损的负面影响。通过模型校准和反事实模拟,文章揭示了规模经济在政策效应传递上的重要作用;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多数制造业行业的相对出口增长,但对于少数产业重叠行业是不利的;中国在自贸区建设中的福利效应为正,但在规模报酬不变模型下的回报更高,这说明贸易自由化使部分行业资源流向了规模经济效应较弱或为零的部门之中。文章以规模报酬为切入点探讨了进口政策和出口绩效及福利的关系,也为中国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关税优惠组织提供了量化的政策检验。

    2025年07期 No.377 46-6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培育

  •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链纵向关联与企业出口韧性

    李少林;孟泽;

    关税战引发全球供应链剧烈冲击,如何从产业链“出海”视角突围出口困境,是建设贸易强国亟待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不同产业链节点企业对外投资如何影响出口韧性,现有研究尚未给出答案。为此,文章首次基于跨国企业HS6位产品层面数据探究了产业链海外投资对出口韧性的溢出机制及效应测度。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前向溢出效应显著提升下游环节出口韧性,而后向溢出效应则对上游出口韧性起到抑制作用;前向溢出效应主要源于逆向技术溢出与信息协同带来的效率提升,后向关联的负向冲击源于海外市场技术锁定与需求转移导致的创新动能削弱;供应链依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均会对中国出口韧性的影响产生异质性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前向关联会加剧下游企业经营风险,同时通过多元化供应渠道降低供应商集中度、聚焦核心产品生产;后向关联则通过需求回流削弱上游风险,同时推动客户集中度提升与产品多元化布局。文章的研究为贸易封锁严峻形势下协同推动产业链“出海”与产品“出口”提供了稳健的理论支撑与有益的政策启示。

    2025年07期 No.377 61-7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企业“走出去”与供应链稳定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郭娟娟;杨俊;

    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和突发事件扰动的双重挑战下,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已成为各国共同的挑战。文章从微观层面考察了企业“走出去”对其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走出去”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供应链稳定性。机制检验表明,“走出去”虽然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并因此降低供应链稳定性,但仍可通过增强企业技术水平促进其供应链稳定性提升;企业OFDI扩展边际对供应链稳定性的提升效果显著高于OFDI集约边际。异质性研究表明,企业“走出去”更有利于提升其下游环节供应链稳定性,其正向作用也同时反映在工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中,两结论互相印证。进一步地,尽管企业“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供应链向外转移,但主要体现在企业客户的国际化,并未造成产业空心化。文章不仅为找准中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发力点提供了思路,而且对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参考意义。

    2025年07期 No.377 76-9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双循环”与中国经济发展

  • 约束性环保目标如何影响劳动力空间配置?:全球绿色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验证据

    秦若冰;李凯悦;马弘;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通过强化环境规制,环境治理成效不断显现。日益强化的环境规制不仅加速了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更会深刻影响异质性劳动力的空间配置。文章从技能异质性劳动力视角切入,基于“十一五”以来的环保目标和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中国约束性环保目标对异质性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区域间,约束性环保目标显著增加外来高技能劳动力向本地清洁行业净流入,抑制低技能劳动力向本地污染行业净流入,这一流动特征在低迁移成本个体、低资源依赖地区更明显;在区域内部,约束性环保目标推动本地户籍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绿色化”调整,低技能中的高龄、女性劳动力主要承担“棕色”失业损失。机制分析表明,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环境质量改善是约束性环保目标驱动异质性劳动力空间配置的重要渠道。文章为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参考。

    2025年07期 No.377 91-104+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慧供应链政策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战略协同赋能视角

    梁海萌;童磊;董昌荣;信春华;

    在外部风险加剧背景下,如何发挥智慧供应链政策组合效能来提升企业韧性,并落实数智化与供应链现代化的双重战略,已成为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2010—2023年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选取“宽带中国”与“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战略构建智慧供应链复合政策,并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探索智慧供应链政策协同赋能企业韧性的多维效应。研究发现:智慧供应链政策对企业韧性具有协同共促效应,且相较于单一政策,政策协同的赋能效果更为明显;智慧供应链政策通过增强供应链关系稳定性、降低供应链风险水平、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渠道实现供应链生态优化与企业要素重组,进而有效提升企业韧性,且渠道间存在潜在影响关系;对于高产业集聚水平和低市场分割程度区域以及低市场地位和高ESG水平企业,智慧供应链政策协同赋能企业韧性的效果更突出;此外,政策赋能效果具有非对称溢出效应,并可以通过后向溢出作用增强供应商企业韧性。文章为地方政府优化智慧供应链试点布局,统筹发挥政策叠加效能,有效提高企业韧性具有重要启示。

    2025年07期 No.377 105-11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重价值链韧性能否抑制中国国内外系统性风险传染?

    朱思宇;李永;

    文章基于股票市场高频交易数据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了涵盖8个国家83个行业的金融和贸易环境,结合改进的价值链韧性测算方法计算得出中国各行业的双重价值链韧性,并从复杂网络视角分析中国双重价值链韧性在抑制国内外系统性风险传染方面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升中国行业的前向和后向中心性显著增强了国内和全球价值链的韧性,有效降低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该效应在全球价值链中更为显著,且在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不同期限长度分析显示,双重价值链韧性在短期内对抑制国内外系统性风险传播具有显著效果,但在中长期则相对较弱。行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多数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层面表现出韧性,抑制了国外系统性风险的传染,但不同行业在国内价值链层面的韧性效果存在差异;结构稳定的行业在重大公共事件期间展现出良好韧性,有效抑制风险传染;而在对系统性风险敏感的行业中,中心性上升未必带来韧性,反而可能加剧风险扩散;部分行业后向中心性增强有助于抑制风险,而前向中心性增强可能促进风险传播。文章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在提升双重价值链韧性、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2025年07期 No.377 120-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