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


全球化与国际格局

  • 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金芳;

    受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演变后的多渠道传染,传统世界经济大国和新兴及后起国家间的力量消长经历较大调整;以往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体系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战后创立的多边贸易、多边金融和国际协调机制遭遇严重挑战,由此,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着重考察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六大变化领域,分析论证了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源转移、国际经济协调酝酿新的共治机制、国际金融重回强监管环境、新兴和未来市场贸易地位上升、国际投资大三角格局分化和国际生产供应链位移等变化特征,并探讨上述变化对美国经济的振兴和再度繁荣可能产生的多重影响。

    2010年10期 No.200 3-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9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国际金融

  • 中美汇率之争的三个核心问题

    周宇;

    中美汇率之争的三个核心问题是:第一,中国应该采用何种汇率制度?在这一问题上,美国政府提出了"浮动汇率制最优论"的伪命题,这一观点显然违背了经济学的常识。第二,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中国贸易顺差是起因于低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还是起因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如果是前者,那么美国没有理由要求人民币升值。第三,人民币升值会如何影响中美经济?本论文强调其长期影响要明显大于短期影响。就长期影响而言,人民币过度升值会缩短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时间。

    2010年10期 No.200 10-1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1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国际贸易结算币种的选择——实证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董有德;王开;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宏观前提条件和进出口商在贸易实践中的经验法则。继而通过收集全球41个国家1992~2007年的样本数据,从出口国货币、进口国货币和媒介货币计价结算三个视角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汇率制度、货币的可兑换性等制度变量外,汇率的波动性、进出口贸易的规模、方向和结构也是影响结算币种选择的关键因素。因而,人民币国际结算若要取得重大进展,不仅要逐步完成资本项目的开放,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还要努力实现贸易出口多元化,并致力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2010年10期 No.200 17-21+3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促发展的机理和渠道研究

    高洪民;

    本文从相关历史与国际经验角度,探讨了货币国际化与大国功能性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关联,重点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间互促发展可能具有的渠道和途径,并根据当前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人民币金融循环相对缺失这一重要特征,研究了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循环枢纽以有效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主要方向和路径。

    2010年10期 No.200 22-2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1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理论解释及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单豪杰;马龙官;

    本文首先界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概念,接着对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评述。在分析金融业的特质性和金融经济史的基础上,结合制度经济学和金融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法治制度是内在的核心基础因素。基于证券市场的运行特性,考虑到目前我国法治体系的缺陷和上海金融市场的禀赋条件,提出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应当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推动力,而证券市场国际化则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

    2010年10期 No.200 28-34+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1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国际贸易

  • 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赵放;李季;

    本文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1988~2008年中日贸易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制成品特别是SITC5+7类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中日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且中国在中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整体居于贸易劣势地位。对中日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显示:中日人均GDP差异、市场规模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产业内贸易正相关,而中日市场规模差异与中日产业内贸易负相关。

    2010年10期 No.200 35-40+5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3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8 ] |[阅读次数:0 ]
  • 能源相对价格、技术进步与出口规模增长

    杨迎春;岳咬兴;

    现存文献已经证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对中国出口贸易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对能源价格对出口影响研究的并不多,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中国的能源价格和出口量之间为什么同方向变化。分析表明,中国的能源价格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国内外能源价格差来影响中国出口量变化的,实证结果也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出口量的长期影响为正,而国内外能源的相对价格对出口量的影响为负。

    2010年10期 No.200 41-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对华反倾销出口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

    陈汉林;孔令香;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从出口量和出口份额的角度用统计方法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出口转移效应,并对美国对华反倾销所产生的出口转移效应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在研究的我国的38起反倾销案例中有27起存在出口转移效应,只有11起不存在,即大约71%的案件存在反倾销出口转移效应,并且这种出口转移效应在立案后第二年最为明显。本文研究表明,美国对华反倾销存在明显的出口贸易转移效应,它的存在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2010年10期 No.200 45-5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9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实证分析

    陈秀莲;

    本文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实施的影响因素。通过运用非期望效用的进化博弈理论,指出全球金融危机下,国家是有限理性的,从世界整体看,合作和自由是最终的趋势;从具体各国来看,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不仅仅由实施政策的收益和损失决定,与各国对政策决策权重的判断和程度也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上述观点,并发现各因素与贸易保护主义实施的可能性均有正的相关性,其中收支函数的影响最大,两国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小。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2010年10期 No.200 51-5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分析

    徐圆;

    本文根据1995~2008年制造业的污染排放和国际贸易数据,从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在某些污染密集型行业上中国具有出口优势,但随着新型国际分工的深化,进出口贸易结构越来越偏向于具有典型全球生产网络特征的"清洁"行业,使得国际贸易在结构效应上利于中国的环境,而环保技术上的大幅进步(技术效应),却是制造业在进出口贸易量激增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污染物大规模排放的最主要原因。

    2010年10期 No.200 57-6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1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

  • 中国式“荷兰病”与外来直接投资研究

    龚秀国;

    本文从来源于加入WTO后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繁荣的中国式"荷兰病"理论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中国式荷兰病通过"支出效应"、"资源转移效应"、"人民币汇率效应"、"体制惰性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效应"等对中国外来直接投资的诸多影响。文章实证研究发现,持续、大规模涌入我国的外来直接投资不仅投资产业和流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和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式荷兰病和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文章最后建议制定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及时赋予外商投资企业以国民待遇,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切实鼓励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2010年10期 No.200 63-68+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

    李梅;

    本文依据1985~2008年我国对1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测算了通过OFDI渠道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并对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从吸收能力的角度考察了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促进程度受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吸收能力因素的制约,其中研发投入的不足造成的技术吸收的阻碍更大。

    2010年10期 No.200 69-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3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3 ] |[阅读次数:0 ]

区域与国别经济

  • 美国税制结构是长期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

    王守崑;

    美国长期的贸易赤字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关于美国贸易赤字的原因,国际社会众说纷纭,但世人却忽视了美国税制结构这一重要原因。近四十年来,世界多数国家都引进了增值税,该税对进口产品公平征税与出口产品准确退税的机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在此期间,美国一直是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根据WTO的规则,这种税制对进口产品不能征税,对出口产品不能退税,所以是导致美国长期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统计资料也显示,美国贸易赤字的增长,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实行增值税国家的增加呈明显相关性。美国只有改变税制结构,消除导致长期贸易赤字的税制因素,才能促进贸易平衡。

    2010年10期 No.200 76-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韩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比较分析——以两国制造业为例

    李贤珠;

    展望未来韩国产业的发展与结构变化,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为了探析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与程度,根据OECD技术分类标准,以制造业为中心,对中、韩两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示,两国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产业高度化态势。在制造业中,高端技术产业的比重显著增加。韩国高端技术产业比重的增长快于中国,中国在中端技术产业与低端技术产业的比重大于韩国。

    2010年10期 No.200 81-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