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


全球经济治理与制度创新

  • “强大的货币”之评判标准与国际金融制裁

    姚大庆;江涛;

    文章在梳理“强大的货币”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学角度给出了“强大的货币”的定义,列举出由大国发行、长期价值稳定、国际化水平高、货币权力强、能够实施或防御金融制裁5个评判标准,并用GSDB数据库中的金融制裁案例论证了能够对外实施或防御金融制裁已经成为“强大的货币”的根本特征和判定标准。文章最后提出中国将人民币打造为“强大的货币”的若干策略。

    2025年02期 No.372 3-1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对非援助的减贫效应:基于新旧援助国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

    冯凯;王钊;李荣林;

    文章基于“对外援助—经济增长—社会福利”理论框架,利用非洲国别面板数据考察中国对非援助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美国等传统援助国,中国对非援助的减贫效应更显著,且在沿海国家、自然资源禀赋较高国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组别的减贫效果更突出,体现了开发式扶贫与包容性发展特征。机制分析显示,中国援助的减贫效应依靠储蓄、劳动与经济增长三重作用机制,重点是推动受援国经济增长,从而抵消闲暇下降对社会福利的负面影响;而美国援助的减贫效应主要依靠消费、闲暇路径的直接传导,相对忽视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的正向作用,且消费与闲暇的增加也会进一步抑制受援国经济增长。新旧援助国贫困认知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发展阶段,相较已处于后现代发展阶段的传统援助国,中国援助实践与广大受援国具有更高的匹配度。拓展分析表明传统援助集团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出中国对非援助的减贫效果,因此需在减贫议题进一步加强新旧援助国的协调与合作。

    2025年02期 No.372 12-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改革

  • 金融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稳定性:基于“制度开放”视角

    李平;何非凡;

    文章将金融开放内涵从“业务开放”拓展至“制度开放”层面,据此重新测算了各国的金融开放指数,结合IMF-IFS数据库2000年第二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国际投资头寸数据,对金融开放是跨境资本流动扰动器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基准结果表明,金融开放不仅不是跨境资本流动的扰动器,反而呈现出稳定器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发达国家金融开放对资本流动波动的正向外部性更强,同时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国家金融开放对跨境资本流动稳定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证实金融发展水平、营商环境和“金融结构-金融监管”匹配度是金融开放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稳定性的重要渠道。拓展性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强化了金融开放对资本流动波动的抑制作用,极端金融事件冲击下金融开放对资本流动波动的平抑作用依然稳健,中国的金融开放显著平抑了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和组合投资流入波动。

    2025年02期 No.372 28-42+5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般”与“特殊”联姻:数字资本双相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孟凡平;董旭冉;

    马克思经典理论当中的资本“一般”与“特殊”研究方法,是分析数字资本属性与特殊形态的科学框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普遍性”“特殊性”逻辑,形成了科学的资本观,这在《资本论》的金融资本分析中有所体现。数字资本符合私有制的共性与生产工具的特殊性,体现了传统资本的增殖性、运动性、竞争性和风险性,其运作过程仍遵循马克思的资本生产过程理论。数字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分配以及劳动方面具有过去资本形态不具备的新特征。分析数字资本的双重特征,有利于有序推动生产力发展、变革生产关系,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和劳动解放的追求。

    2025年02期 No.372 43-5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汇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引导机构投资者汇率预期吗?:基于彭博汇率预期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

    谷宇;段欣;王丽男;

    中国人民银行汇率预期管理的重点之一是国际金融机构的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文章基于外汇市场异质主体理论和宏观审慎政策理论,提出了外汇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影响机构投资者对基本面、技术及利差预测规则的赋权进而逆周期调节其汇率预期的理论假说。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彭博发布的国际金融机构人民币汇率预期调查数据为样本,分别采用变系数面板模型和局部投影模型考察了审慎工具对各机构汇率预期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对多数机构向前9、12个月的预期都施加了符合政策意图的影响,且政策效应持续期较长,是引导机构中长期预期的有效工具;而逆周期因子对机构预期不能持续施加符合政策意图的影响,加大了预期波动,无法起到预期引导作用。

    2025年02期 No.372 59-72+8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贸易与中国对外开放

  • 产业智能化网络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王智新;何景琦;邢双美;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不断优化产业智能化空间发展格局,对推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贸易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构建中国省际产业智能化网络并开展产业智能化网络时空格局演化及特征分析,探究产业智能化网络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表明:第一,产业智能化网络强度显著提高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智能化网络明显提升中部地区、信息化水平更高地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第三,产业智能化网络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门槛效应;第四,机制分析发现,产业智能化网络通过数字创新效应、绿色协同效应间接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文章的结论为提升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加快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优势和新途径,为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及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2025年02期 No.372 73-8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1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转型、搜寻成本与企业出口决策

    马芬莲;奚俊芳;钟根元;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理论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市场竞争改变了企业出口决策:一方面,市场竞争导致企业进入出口部门的生产临界值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出口参与;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面临的搜寻成本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出口临界生产率提高企业的出口参与,该结论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进一步引入搜寻成本发现:当消费者面临较低的搜寻成本时,数字化转型促使企业出口产品种类更加多样;而当消费者面临较高的搜寻成本时,数字化转型会促使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进一步升级。文章的研究不仅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构建中国“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5年02期 No.372 89-10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双循环”与全球化经济

  • 本土市场规模、数字化投入与全球价值链风险:基于供给端冲击视角

    王岚;陈影;程志宙;

    在大国博弈、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全球价值链(简称GVCs)呈现区域化、短链化、归(友)岸化等特征,断链风险加剧。如何充分发挥中国市场规模优势以及数字产业优势以降低价值链风险是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基于供给端冲击视角测度价值链风险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4年42国制造业样本数据,深入探讨本土市场规模和数字化投入对GVCs风险的协同效应。分析发现,本土市场规模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供需匹配效率等渠道显著抑制价值链风险,数字化投入通过强化风险抑制效果扮演“催化剂”角色。拓展分析表明,激烈的行业竞争和稳定的国内环境有助于本土市场规模更好地发挥风险抑制效应;在低信息不对称和国内数据流动限制相对宽松的国家,数字化投入能更加有效地激发本土市场规模对价值链风险的抑制作用。文章的研究为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依托国内大市场,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提升全球价值链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2025年02期 No.372 105-11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8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能够促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吗?

    金祥义;梁涛;

    文章以2009年以来中国与各国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作为政策冲击,使用2002—2020年BACI数据库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等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该货币互换协议对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能够促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明了结果的可靠性。异质性分析表明,双边货币互换带来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作用在资本账户开放度较高国家和“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中较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能够通过抑制进口国货币的汇率波动风险以及提高中国进口中间品质量从而实现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文章结论表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及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2期 No.372 120-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7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