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平;何非凡;
文章将金融开放内涵从“业务开放”拓展至“制度开放”层面,据此重新测算了各国的金融开放指数,结合IMF-IFS数据库2000年第二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国际投资头寸数据,对金融开放是跨境资本流动扰动器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基准结果表明,金融开放不仅不是跨境资本流动的扰动器,反而呈现出稳定器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发达国家金融开放对资本流动波动的正向外部性更强,同时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国家金融开放对跨境资本流动稳定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证实金融发展水平、营商环境和“金融结构-金融监管”匹配度是金融开放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稳定性的重要渠道。拓展性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强化了金融开放对资本流动波动的抑制作用,极端金融事件冲击下金融开放对资本流动波动的平抑作用依然稳健,中国的金融开放显著平抑了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和组合投资流入波动。
2025年02期 No.372 28-42+5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孟凡平;董旭冉;
马克思经典理论当中的资本“一般”与“特殊”研究方法,是分析数字资本属性与特殊形态的科学框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普遍性”“特殊性”逻辑,形成了科学的资本观,这在《资本论》的金融资本分析中有所体现。数字资本符合私有制的共性与生产工具的特殊性,体现了传统资本的增殖性、运动性、竞争性和风险性,其运作过程仍遵循马克思的资本生产过程理论。数字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分配以及劳动方面具有过去资本形态不具备的新特征。分析数字资本的双重特征,有利于有序推动生产力发展、变革生产关系,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和劳动解放的追求。
2025年02期 No.372 43-5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谷宇;段欣;王丽男;
中国人民银行汇率预期管理的重点之一是国际金融机构的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文章基于外汇市场异质主体理论和宏观审慎政策理论,提出了外汇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影响机构投资者对基本面、技术及利差预测规则的赋权进而逆周期调节其汇率预期的理论假说。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彭博发布的国际金融机构人民币汇率预期调查数据为样本,分别采用变系数面板模型和局部投影模型考察了审慎工具对各机构汇率预期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对多数机构向前9、12个月的预期都施加了符合政策意图的影响,且政策效应持续期较长,是引导机构中长期预期的有效工具;而逆周期因子对机构预期不能持续施加符合政策意图的影响,加大了预期波动,无法起到预期引导作用。
2025年02期 No.372 59-72+8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