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


开放战略探索

  • 中国“双向投资”的结构:阶段检验与发展趋势

    梁军;谢康;

    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双向投资"的结构发生着阶段性变化。经历了较长期外资流入增幅高于对外投资增幅后,当前中国"双向投资"的结构呈现出对外投资增幅超过外资流入增幅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一系列因素正在促使和强化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在继续强化外资集聚能力建设的同时,中国应不断提高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努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各项有效的政策与法律支持。

    2008年01期 No.167 3-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民族资本与FDI谁更有效

    庞英;王伟;孙巍;

    尽管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进入规模的扩大和领域的放宽,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日渐突出,面对开放近30年的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显著变化的今天,如何看待FDI对转型期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民族资本还是FDI?本文基于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在对转型期中国民族资本与FDI企业生产效率测度的基础上,具体研究其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民族资本的效率优于FDI,可见,民族资本是推动转型期中国未来经济持续高效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就意味着,中国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培育民族资本,使民族资本更好地发挥促进转型期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作用;同时,对外引资政策应着重FDI的质量与效率而非数量。

    2008年01期 No.167 10-14+3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7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税制变迁对我国吸引FDI影响的实证研究

    程兰芳;王强;

    为考察不同阶段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及其他因素对FDI的影响变化及其效果,本文选取我国56个城市在1989~2004年间的面板数据资料,分别从整个时期与分阶段两个角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是影响FDI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响力在逐渐减弱,甚至从1997年开始对FDI产生了负影响;劳动力因素始终是FDI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劳动力成本及其质量对FDI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2008年01期 No.167 15-2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世界经济理论

  • 国际与国内:双向互动——析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

    任湘怡;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诞生是为了解决纯粹政治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国际现象。早期的IPE学者们习惯于沿用传统政治学的思路,研究国内政治经济对国际体系的影响。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部分学者开始循着一种"逆向思维",研究国际环境对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以"颠倒的第二种设想"、国内政治联盟与分裂的假说、双层博弈等理论为代表,国际政治经济学在90年代完成了研究路径由外而内的转型。但是,面对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这两种单向的研究路径只能提供片面的理论解释,学界有必要探索国际与国内双向互动的IPE理论,以解释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况。

    2008年01期 No.167 21-2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国际金融

  •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陈奉先;涂万春;

    东欧国家银行改革的经验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普遍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但是,外资银行发挥积极作用亦取决于一定条件: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业规模及发育程度、监管水平、银行业的改革路径和引资方式。本文在综述东欧国家银行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7个命题,并用中国24家银行1999~2006年间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在中国的背景下可以认定这是外资银行积极作用的发挥;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

    2008年01期 No.167 26-35+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1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4 ] |[阅读次数:0 ]

国际贸易

  • 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界定——基于中国制造业贸易附加值的研究

    曾铮;张路路;

    中美贸易摩擦是近几年中美经济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其焦点在于双方对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同理解。随着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传统的贸易利益评价指标已经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关系。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附加值指标较好解决了贸易转移、国内循环和贸易回流这几个统计问题,对贸易利益的刻画要更为真实、科学。本文通过运用传统顺差指标和贸易价格指标以及现代的贸易附加值指标,对1997~2006年中国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对美贸易利得进行界定,发现对贸易利益核算方法的不同是造成贸易争端的主要技术因素。更加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对美贸易的附加绝对价值逐年增长,但附加值比重却没有实质改善。由此,我国应该利用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机遇,实现国内附加价值比重的实际增长,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动力。

    2008年01期 No.167 36-4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40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5 ] |[阅读次数:0 ]
  • 贸易政策与欧美产业界商务外交策略研究

    张丽娟;

    贸易政策是政府与产业界博弈的结果。政府是商务外交的主体,产业界是商务外交的关键角色,欧美产业界以商务外交策略参与政府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从而实现其国际化目标。中国产业界应当加强与政府的商务外交合作,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商务外交获取政策优势,推动国际化。

    2008年01期 No.167 44-47+5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

    梁平;梁彭勇;黄金;

    本文利用1978~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考察了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结果表明,出口对国内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口对国内就业具有地区性差异;长期来说,不能以出口为导向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调整进口商品的结构,对解决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本替代劳动现象,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这表明,解决我国的就业不能脱离其他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将对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汇率政策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中进行。

    2008年01期 No.167 48-5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2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7 ] |[阅读次数:0 ]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

  •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技术扩散效应——基于中国1980~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纪;

    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加强与核心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承接来自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的技术扩散,正日渐成为中国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全球生产网络内部的技术扩散机制,并通过基于中国1980-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内部存在的技术扩散效应。

    2008年01期 No.167 53-58+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1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理解污染避难所假说

    王军;

    污染避难所假说是现代国际经济学领域中一个颇受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构筑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剖析。我们首先将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境外部性效应等策略变量纳入到一个北南国家的贸易模型中,由此勾勒出外国直接投资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的关系,即外国直接投资并不一定造成环境的恶化,相反,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外国直接投资还可能降低东道国的污染物数量,从而对改善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没有找到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的理论依据。

    2008年01期 No.167 59-6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2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0 ]

区域与国别经济

  • 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的日本中小企业对华投资

    焦必方;张存涛;

    2006年底,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向境外投资者更为开放的中国市场,对日本中小企业而言,既是重要机遇,又是严峻挑战。面对中国国内投资环境的变化,日本中小企业对华投资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本文在对这些新动向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日本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变化的深层原因,也指出了日本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可持续发展应予以关注的若干影响因素。

    2008年01期 No.167 66-7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日美贸易摩擦中的美国“对日修正主义”研究

    贺平;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日本异质论及美国"对日修正主义"是日美经贸摩擦延伸至体制领域的重要表现。它既是冷战结束前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和美国国内政治气候变迁的产物,又具有深刻的学术和舆论背景。美国"对日修正主义"者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差异、日本政治经济体制及其相应政策手段的特殊性、美国对日贸易策略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理论观点,在美国舆论界、学术界和决策层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8年01期 No.167 72-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

    李文秀;

    与传统制造业不同,服务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同一性使得对其集聚的研究必须从产业内的行业区域集聚和行业内的企业集聚两个角度去考虑。本文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指数,分别对美国服务业的行业区域集聚程度以及各行业内的企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度量,并利用Elison和Glaeser方法测算了美国服务业的综合集聚程度和集聚结构。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传统的产业集聚理论,结合服务产品理论,对美国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变化趋势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依此给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

    2008年01期 No.167 79-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