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


  • 新年开篇

    本刊编辑部

    <正> 新年伊始,本刊谨向众多的作者和读者致以亲切的问候。本刊为加强办刊力量,自今年开始改由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世界经济现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但也绚丽多姿,引人入胜。在刚向我们告别的1986年中,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很多扑朔迷离的变化:西方经济摆脱了衰退的颓势后已连续四年低速增长,不少国家相继进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苏联、东欧国家也紧锣密鼓地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流速加快、流量不断扩大;高科技在生产中的运用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一切都令人眼花缭乱,给研究和关心世界经济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课题。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八十年代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趋势

    李述仁

    <正>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普遍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这是西方经济全面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显然在于适应转变中的经济形势,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体系和机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总体管理的准则和措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内容。自从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由于垄断统治和生产社会化的巨大发展,宏大的国民经济日益复杂,使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难以协调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而战争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更暴露了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和脆弱性,于是资产阶级国家愈来愈多地实行了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调节。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四十年的发展,西方的宏观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太平洋时代”说的两点思考

    杨运忠

    <正>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太平洋时代”说风靡全球,成为国际舆论的热门话题。西方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著书立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大力宣扬自己的观点,无怪乎人们把这种思潮称为“太平洋时代热”。这一论断至关重要。它不但关系到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格局和态势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这个重要的太平洋国家的国际战略。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这个论断进行了研究,但笔者认为,这种研究在一些方面还没有完全摆脱西方学者片面观点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所以,笔者略陈管见,以望求得理论界的指教,共同把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前世界经济与三十年代比较

    顾寿恩

    <正> 世界经济经过演变,到八十年代显现衰滞,颇似三十年代出现的情势,历史会重演吗?这值得人们深切注意。在三十年代初期,美国曾发生经济大危机。1929年国民总产值为2,036亿美元,1933年1,415亿美元降落了30%。同一期间失业率,由3.2%上升到24.9%。尽管从1933年起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由政府建立复兴调节机构,鼓励生产,增加就业机会;但到1939年,国民总产值亦仅达2,094亿美元,几与1929年相同,失业率亦仍高至17.2%。美国的经济危机,波及欧洲各国,普遍地呈现了萧条情况。只是到了三十年代末期,由于战备,欧美经济才有转机,恢复成长。八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并未出现象三十年代初期的大恐慌,但在1980~82年期间,欧美工业发达国家亦曾发生严重的萧条,生产总值从7,440亿美元跌落到7,418亿美元,从1983年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世界核电发展的影响

    顾少白

    <正>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后,有人问,核电站还要发展吗?也有人听到我国正在建造核电站感到惊奇。可见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注。究竟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严重到如何程度,它对今后世界核电的发展有何影响?兹就个人的理解作一肤浅的论述。一、核电史上最严重的事故1986年4月26日凌晨,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引起的事故。爆炸毁坏了反应堆机房的建筑物,并引起了火灾。由于反应堆损坏,放射性物质外泄,情况非常严重。7月19日苏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的报告指出,由于事故的发生,有31人死亡,反应堆被毁,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20亿卢布,为国民经济的动力保障造成了困难。可以说,这次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是世界核电史上最严重的事故。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日元升值的国际背景与日本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史惠康

    <正> 自去年5月七国首脑东京会议以来,国际货币市场一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到去年冬间,日元汇价又见上升,但波动幅度不大。从去年年初日元大幅度升值后,日本对外贸易,特别是对美贸易仍有创记录的巨额盈余。这说明,美国企图通过日元升值、美元贬值以改善其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因此,人们正在担心,日元与美元的汇率斗争和日美贸易斗争终将重新剧烈展开。美、日两国是当代头号和二号经济大国,日元与美元汇率是维系日美贸易和国际价格体系的主要经济纽带,如能协调运营,有利于国际贸易正常发展;否则,不仅将加剧日美贸易和货币金融关系的摩擦,而且将严重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日本财政投资贷款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积极作用

    陆小平 ,蒋爱玲

    <正> 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政府利用庞大的国家资本对经济进行的干预与调节,无论从其深度或广度来看,都远远超过了战前水平,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战后恢复时期建立起来的财政投资贷款制度(以下简称财投或财投制度)。一、财投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二次大战结束后,由于战争的长期消耗和严重破坏,日本经济几乎濒临崩溃。生产下降,粮食危机,物质匮乏,通货膨胀和大批失业接踵而至。当时摆在日本政府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恢复生产,使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摆脱出来。为此,在美国占领军的干预下,日本政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危机

    黄奋

    <正> 近年来,美国金融界,主要是在银行业中由于过度运用了金融杠杆作用,出现了一种混乱现象:国内债务泛滥、投机活动猖獗、银行倒闭风潮迭起,国际债权亦面临巨大风险,颇有触发一场银行体系危机的局势,值得引起人们关注。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一、美国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其面临的危机八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变幻无常、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竞争加剧,传统银行业务日益呆滞、利润下降、集资趋向证券化、银行资金愈来愈依靠金融市场。加以美国国内能源业、住房业和农业的不景气以及严重的国际债务危机等因素对美国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与共存

    陈铿

    <正>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亚太地区对国际资金的需求大量增加,巨额资本不断流入,该地区的国际金融市场也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先后形成了三个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即香港、新加坡和东京。这三个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时间不同,背景也不一样,但它们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最主要的资金集散地。然而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三足鼎立的状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中心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程度如何,性质如何,胜败如何,以及竞争对手是否可以共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亚太地区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西方金融市场“证券化”中的“四大发明”论及我国如何利用资本市场

    潘德洪

    <正> 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影响国际金融气候的首要因素,并非取决于国际贸易的盛衰,而是归因于国际资本的流动。目前世界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总额每年为2.5万亿至3万亿美元。世界金融机构相互借贷的场所——伦敦欧洲美元市场每个工作日交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或者说每年超过75万亿美元,这个数额至少是世界贸易额的25倍。此外,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外汇交易额每天达1,500亿美元左右,即每年35万亿美元之巨,为世界贸易总额的12倍。资本流动的加剧,无疑同国际融资形式的发展有直接联系。国际融资形式的发展,又促使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机制发生显著的变化。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外贸易商品作价制度改革前瞻后顾

    岳峻兴 ,王整风 ,杜公朴

    <正>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是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关键,是城市经济改革成败的重要环节。进出口商品价格也不例外,它是对外经贸活动最重要的经济杠杆。改革外贸作价制度是摆脱束缚我国外贸发展的桎梏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外贸价格与国内价格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国内价格改革每走一步都将对外贸价格产生重要影响,给外贸价格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拟从外贸价格的作用,外贸价格改革与国内价格改革的关系,谈谈外贸作价制度的改革。一、外贸商品作价是联系国内外价格的中介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我国外资银行管制立法的刍议

    陈小敏

    <正> 1980年10月30日,我国国务院公布了《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暂行规定》,该规定中的第四条表明外国金融机构可以到中国设常设代表机构。1983年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又颁布《侨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常设代表机构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这是第一个有关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文件。但是由于常设代表机构不能从事任何营利性的银行业务,因此为了加快引进外资,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经授权于1984年12月1日批准在上海的四家外资银行扩大业务范围。更为重要的是国务院于1985年4月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在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民币贬值无助于我国的商品出口

    胡明理

    <正>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可以增强其出口商品在价格上的竞争能力,使出口增加。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出口商品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宜用价格作为竞争手段。下面举一些我国出口商品例子说明这一点: 1、石油以往占我国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现因国际市场上出现了限制石油出口数量以维持价格的状况,我国石油就决不可再跌价竞争,因此,已宣布今年不增加石油出口数量。2、我国另一项重要的出口商品——纺织品及服装,现因不少国家采取了进口配额的办法,因此降低价格不但不能增加这些商品出口数量,反而会减少其出口收汇。3、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应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采用国际标准及提高技术性能,而不是价格问题。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沪港“三资”企业经营环境的几个问题

    张守谦 ,黄泽华 ,李功范 ,杨琪婕

    <正> 一、沪港合资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沪港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吸收香港资金,在上海兴办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简称“三资”企业)。自1981年8月第一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建立始,经过几年探索,至1984年,沪港合资合作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至1985年底,经营的项目达93个,占全部160个中外合资合作项目的58.1%,投资额4.36亿美元,占全部外资的35.8%。在沪港经营的93个项目中,合资项目54个,占58.1%,港商投资额1.29亿美元,占全部港资的29.6%。合作经营项目39个,占41.9%,其中港商投资额3.07亿美元,占全部港资70.4%。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参与主编《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一书的认识和体会

    陈招顺

    <正> 前些时,我有机会参与主编约请国内研究有素的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一书,获益甚多。编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的学习过程,从中使我对当代西方经济思潮及其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新的体会。一本世纪三十年代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在存在严重的生产过剩和大量失业的形势下,传统经济学说所坚持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以及经济自动均衡和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正统理论陷于无法自圆其说的解体状态,垄断资产阶级寄希望于国家调节经济,因而迫切需要一种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经济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本剖析现代资本主义有见解的著作——《美国垄断资本集中》评介

    蔡中兴

    <正> 最近读了龚维敬的新作《美国垄断资本集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感到这是一本内容集中、材料扎实,有自己见解的剖析垄断资本主义的好书。《美国垄断资本集中》一书,从垄断资本集中的历史进程,各个部门资本集中的特征、集中形式的发展、垄断资本集中加强的原因及其后果、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等方面,作了分析和论述,从而指出现代垄断资本集中程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研究是非常全面的,体现了对资本集中历史与现状研究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理论与垄断资本集中发展现实的结合,集中加强的原因与引起后果分析的结合。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有用的材料和分析。

    1987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