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少华;
长期而言,生产率几乎意味着一切。那么,近三十多年的全球经济失衡与世界各国生产率变化有关吗?为此,本文立足生产率视角,基于一个由18个OECD国家1970~2010年度面板数据组成的数据样本,利用PVAR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率冲击对经常项目失衡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率对经常项目造成正向影响的一个重要传导机制是,生产率的变化导致实际汇率贬值进而改善经常项目。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生产率冲击是解释一个国家经常项目变动的关键变量。稳健性分析结果表明,冲击效应的大小、持久性与国家的开放度以及该国经常项目失衡方向有关,相对而言,开放经济体中的冲击效应更大,逆差国家的冲击效应更大。本文研究对认识全球经济失衡的产生根源、发生机理以及纠正全球经济失衡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政策含义。
2014年11期 No.249 3-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林志帆;
本文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一种量化识别方法并检验了该概念的存在性。在增长收敛模型中,本文运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β条件收敛在全球范围内显著成立。分位数回归进一步揭示,收敛系数与要素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随着经济增速的提升呈现递减态势,"自持"增长效应明显。通过计算实际增速与模型预测增速的残差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识别,证实其存在性并发现中低收入国家更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文提出的识别方法可以有效排除短期波动与小型冲击的影响,并充分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速的异质性,识别结果也与经验事实高度相符。
2014年11期 No.249 10-15+2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朱鲁秀;
人民币汇率预期是影响香港地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币汇率预期驱动香港地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假说。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并把样本划分为2个阶段对这一假说进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第一阶段,在1~3个月的滞后期内人民币汇率预期是导致香港地区人民币存款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假说成立。(2)第二阶段,没有发现支持假说成立的证据。研究结论为香港地区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2014年11期 No.249 16-2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许祥云;吴松洋;宣思源;
成本中使用何种货币定价对出口中标价货币选择具有直接影响,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成本表现形式并不相同。依据Novy(2006)以及Goldberg和Tille(2008)的理论分析,本文考察了20世纪70年代后日元东亚区域化的发展历史。研究发现,在东亚生产体系建立前,日本贸易商的成本中美元定价主要来自于原材料,而在东亚生产体系建立和完善之后,成本中的美元定价更多地来自于东亚企业出口的中间品。东亚企业希望以美元定价中间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最终需求中的欧美货币定价,二是原材料和东亚相互贸易中间品成本中的美元定价,而东亚相互贸易中间品的美元定价也部分源于最终出口品的欧美货币定价,因此,贸易领域日元区域化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东亚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脱离,而东亚生产体系通过成本渠道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脱离关系。日元的经验对推动贸易领域的人民币东亚区域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4年11期 No.249 23-28+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黄宪;夏仕龙;
由于简单加总的货币供应量M2的局限性,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在探讨更贴近宏观经济变动的货币总量测度法,但一直没有定论。本文首先对现金等价货币总量、迪维西亚货币总量、简单加总货币总量这3种不同测度法下货币总量的合理性及其优劣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分析,然后通过边限协整检验和自回归分布滞后协整估计的实证研究,分析中美两国按照不同测度法所测算的货币总量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实证检验的结果发现,两国现金等价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都比各自的迪维西亚货币总量、简单加总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稳定,而且在每种测度法下,中国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都比美国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稳定。本研究结论说明,现金等价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强于迪维西亚货币总量、简单加总货币总量,且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国际普适性。但就中美两国而言,货币总量更适合作为中国的中介目标。
2014年11期 No.249 29-3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志明;
文章利用2004~2011年中国服务业面板数据,首先从整体上实证分析了服务贸易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然后分性别、分行业检验了服务贸易的异质劳动力就业效应,以考察服务进、出口对异质劳动力就业影响的性别和行业差异。整体估计结果表明,服务进、出口显著地促进了中国服务业异质劳动力就业,且对熟练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说明服务贸易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有所差异;从分性别和分行业视角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服务进、出口的异质劳动力就业效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行业差异。
2014年11期 No.249 49-54+7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10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陈景华;
本文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扩展到服务领域,利用服务业行业面板数据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对服务企业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全要素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显示出与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正相关关系,生产率越高的企业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越大;同时,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以及服务业的竞争优势都是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建议。
2014年11期 No.249 55-60+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1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陈健;余翠萍;
本文聚焦于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外溢及其对服务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实证分析在证实中国服务进口技术外溢就业效应存在的同时,更通过对技术外溢的结构分解,揭示了服务产业间技术外溢相对产业内技术外溢而言更突出的服务就业增长效应;进一步研究亦证实,中国服务进口技术外溢的就业效应存在明显的技能偏向性特征。研究最后从改善服务贸易进口国别市场和提升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层次、强化本土市场规模效应与需求关联特性、培养高级服务专才与再造低技能型劳动力技能方面,提出增强中国服务进口技术外溢就业效应的相关对策。
2014年11期 No.249 61-6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杨校美;张诚;
本文采用最新测度生产者服务品进口技术含量的方法,估算了2004~2012年间我国生产者服务品进口的技术含量水平,分析了生产者服务品进口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并运用6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上看,生产者服务品进口技术含量的提升可以促进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第二,从生产者服务品进口分项层面上看,生产者服务品进口技术含量越高的部门,其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第三,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分行业层面上来看,生产者服务品进口的技术含量对知识和技术密集行业的促进作用明显。
2014年11期 No.249 67-7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