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显萍;霍达;唐黎;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从国家、部门和重点行业三个层次定量研究了中日商品贸易中的内涵能源问题。分析表明,2000-2007年中国一直是内涵能源的净出口国。对比日本同类部门,中国的部门生产倾向于更多的能源要素投入和对高能耗部门的依赖,间接反映出由生产技术特征决定的投入结构还处在较低水平。这些部门产品在出口的同时也向进口国转移了大量的内涵能源。相比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对于中日内涵能源进出口发挥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2010年07期 No.197 32-3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蒙英华;尹翔硕;
作为高级的要素投入,生产者服务的进口提高了进口国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提升了制造业的整体效率。通过运用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1997~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后,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进口更能促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其他商业服务进口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其次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专有权与特许权使用费和金融服务进口;通讯服务、建筑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而其中又以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负面冲击最为严重。
2010年07期 No.197 38-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4 ] |[阅读次数:0 ] - 王英;
本文利用中国和22个OECD成员国家和地区之间2002~2006年双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面板数据,构建服务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的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进口的促进,货物贸易对于服务出口的作用则不显著;同时,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相对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这一作用十分有限。本文最后对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2010年07期 No.197 45-4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0 ] - 刘瑶;王荣艳;
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通常会出现抬头的趋势,本文基于此种背景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本国企业的保护作用。文章将各国企业生产成本的差异假设加入到质量竞争模型中,结果发现,发达国家设置技术贸易壁垒后,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低技术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和投资或是政府补贴达到质量标准而继续出口,则两国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都会提高,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的利润将会下降。两国生产成本的差异性会影响均衡时的质量选择和政府补贴的最低额。模型结论表明,中国企业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或政府扶植而实现整体的产业及贸易结构升级。
2010年07期 No.197 49-5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8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侯敏跃;
中澳铁矿石领域相互依赖的关系是经双方多年努力而建立起来的,目前,双方在铁矿石贸易中都对对方具有很高的敏感依赖性,这个关系的受阻或切断,将使双方付出惨重的代价,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受难以承受的损失。维护和发展这一关系,是中澳两国政府、有关企业和部门的共同责任。
2010年07期 No.197 69-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杨万平;袁晓玲;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波动会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资本的跨国流动传导到别的国家。鉴于美国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和FDI来源国,其经济的波动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与方差分解法,在以双边贸易与投资为传导纽带,暗含汇率变化影响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冲击的长期传导机制和短期动态影响特征。冲击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大,美国经济的波动主要通过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途径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冲击;方差分解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更大。
2010年07期 No.197 76-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蔡宏波;
本文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识别了东亚地区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并将冲击对称性分析结果与20世纪80年代的欧盟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以揭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所处水平,从而判断该地区进行深入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及可行性。研究发现,与欧元流通前欧洲经济一体化水平相比,当前东亚地区无论在冲击相关性、冲击幅度,还是应对冲击的调整速度上均优于欧洲当时水平,该地区已经具备开展诸如双边汇率机制等较高层次货币合作的基础和条件。
2010年07期 No.197 82-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