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


  • 国际竞争政策的分歧、互动与展望

    于立;吴绪亮;

    本文阐述了国际竞争政策演进中的四种基本主张背后复杂的利益网络,特别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在这张国际利益网络中的位置。在对诸种基本主张之间的分歧和互动加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竞争政策的特殊需求,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握竞争政策国际协调的动向,寻求全球经济在公平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的路径。

    2006年09期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规模报酬递增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裴瑱;陆剑;

    本文根据贸易分析是否采用内生增长框架,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新国际贸易理论采用静态分析模型,致力于贸易模式、特别是行业内贸易模式的研究。在第二阶段,经济学家将规模报酬递增因素归结于技术知识生产所具有的外部性。在内生增长的动态分析框架下,由于讨论了技术知识的生产问题,新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贸易与增长的关系和贸易模式的动态演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全面分析了理论的演变,并对这些进展予以评价。

    2006年09期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质疑“普雷维什-辛格命题”

    庄芮;

    “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即“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论断,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首先指出,完整的贸易条件概念应该全面包含价格贸易条件(NBTT)、收入贸易条件(ITT)和要素贸易条件(FTT)。文中质疑“普雷维什-辛格命题”主要涉及价格贸易条件,针对“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及其种种理论争议,整理和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数据。结果发现,实证数据并不支持“普雷维什-辛格命题”:从长期趋势看,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总体应该是改善,而非“恶化”。本文认为,在学界对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长期趋势所作的判断方面,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更适用于长期或一般分析,而“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则更适用于短期或局部分析。

    2006年09期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移民、贸易对世界劳动力市场影响的比较分析

    任志成;

    贸易摩擦、移民限制是当前全球化过程中的显著现象。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与移民相比,新的贸易模式带来的就业岗位流动对北方国家劳动力市场冲击更大,影响更持久。对南方国家而言,就业岗位的流入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南方国家获得了就业创造的机遇,也有利于抑制智力外流。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的开放形势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2006年09期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转轨国家资本流动、产出结构与产出水平

    谢作诗;崔万田;王彦;

    资本流入不仅仅使得转轨国家产出增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避免转轨国家转轨初期产业结构之存量调整;资本流出不仅仅使得转轨国家产出减少,更重要的是,它会加剧转轨国家转轨初期产业结构之存量调整。外资流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直接地避免了转轨初期产业结构之存量调整,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外资流入提高了均衡状态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这又起到了避免转轨初期产业结构之存量调整的作用。对于转轨国家来说,资本流入具有增量调整之功效,有助于克服转轨经济之两难困境。

    2006年09期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美贸易争端、贸易剩余分配与贸易平衡

    张彬;江海潮;

    中美贸易关系是WTO安排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双方贸易争端、贸易剩余分配、贸易不均衡缺口、中美和世界福利由中美成本因素、汇率、联合风险偏好、双边贸易不确定性和贸易相关性等五大因素内生决定。在五大因素约束下,中美贸易争端是贸易剩余分配而不是固定分配的争端,是实现双边贸易剩余分配合约修订的手段和反馈机制;贸易剩余分配是争端的目标和激励力量,贸易不平衡作为双边贸易博弈的结果以及争端启动和剩余分配调节的显示信号,指示着双边争端变动的方向。根据本文模型,中美五大因素对双边贸易争端、贸易剩余分配、贸易不平衡、中美与世界福利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具体影响依赖双方五大因素的状态组合。模型模拟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严重损害中国和世界贸易福利而美国则因此受益,因此美国有继续扩大贸易争端和期待人民币升值的激励,中国将面临来自美方更大的贸易争端压力。

    2006年09期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8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

    周茂荣;杜莉;

    中美贸易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两国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借助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等分析工具,定量地说明了中美之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互补性的强弱程度及互补性的性质。结果表明,两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贸易联系和持久的互补关系,这是中美贸易关系的主要方面,也应该是中美双方客观地看待和处理双边贸易竞争与摩擦的基本出发点。

    2006年09期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墨西哥对美纺织品贸易比较——兼论中国对墨西哥的市场挤出

    陈健;史修松;

    长期以来,纺织品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点,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对美国等主要纺织品进口大国的出口更是出现快速增长,2002年以来对美国出口平均增速达20%。相比之下,墨西哥对美出口份额近年来却明显降低,出口增速也迅速减缓,整体竞争力有所下降。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对墨西哥产生了市场挤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几个对美主要纺织品出口大国作为参照体,采用转移份额分析法将中、墨两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出口竞争力及其结构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对挤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006年09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两种FDI模式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比较研究

    王韦琳;罗小明;

    小岛清认为,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贸易,而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替代贸易。受此观点的启发,本文对日、美两国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与我国向两国出口贸易的关系分别做了实证分析。另外,对小岛清的观点加以引伸,将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过程在时间上也划分为两个阶段,通过实证分析,既对两个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也对两个时间段进行纵向比较,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中小企业主导的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促进程度要大于跨国公司主导的直接投资;我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整体上正由中小企业占主导的“日本式直接投资”,向以跨国公司占主导的“美国式直接投资”演变,从而使得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促进程度下降。

    2006年09期 58-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利用外资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

    袁冬梅;刘建江;张显春;

    本文通过总结我国过去利用外资的实践,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客观上要求利用外资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利用外资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包括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协调利用外资与环境、利用外资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加强利用外资方面的环境立法工作,同时制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引资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提高外资进入的环境门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09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基于昆山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

    严兵;

    本文通过建立包含外商直接投资因素的技术进步内生化增长模型,分析了外资对昆山各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外资对昆山地区的技术进步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外资技术进步作用的发挥逐渐从以间接影响为主转变为以直接影响为主,外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正逐渐减弱,近年来出现了不太显著的负面溢出效应。

    2006年09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日韩对外直接投资及其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比较

    臧新;崔岩;董蓉蓉;

    日本和韩国同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具有许多共同规律和差异性,值得我们借鉴。本文在研究日韩两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产业分布、产业结构状况的基础上,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实证研究并比较了两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试图探求两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程度的异同点,从中得出对我国外资工作有启示的结论。

    2006年09期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10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人均GDP1000~3000美元时期韩国产业政策调整及启示

    张存涛;焦必方;

    韩国人均GDP1977年进入1000美元关口①,到1987年达到3170.9美元。这10年是韩国现代化极为关键时期,同时经济安全也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主要考察1977~1987年韩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以及韩国政府应对产业政策的经验教训。这对在2003年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门槛的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06年09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