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


  • 论当前国际关系的新特征

    杨运忠

    <正> 时代问题是认识世界经济政治和制定国家长期发展战略首先必须重点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7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从根本上冲击着传统的世界经济政治根基,使当代世界经济政治重新构造与组合,使国际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在,世界的三大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同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存在基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科技的统一性远远超乎于矛盾性,商品经济发展大潮已把不同性质的国家、不同种族的地区、不同层次的民族卷入了共同经济旋

    1989年0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李向阳

    <正> 长期以来,在传统西方经济学中,技术一直被排斥于经济学理论分析之外。在经济分析中,它通常被作为一个常量来看待。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说来,由于技术的性质不同(节约资本型、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源型、中性型),会使一国某一产业部门或企业采取不同的生产形式:劳动密集型生产、资本密集型生产、资源密集型生产和技术密集型生产,进而生产出不同性质的产品。但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从性质和程度上都没有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真正区分开来。因为技术体现于生产的各要素和生产过程之中,所以上述各

    1989年01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跨国公司:一种转让技术的载体

    周群峰

    <正> 跨国公司是一个在多个国家里拥有和控制资产的实体。自从19世纪早期英国和荷兰给以特权公司殖民地贸易垄断以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贸易性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逐渐减少时,欧洲在采掘、纺织和后来的石油工业方面的海外投资有了补偿性的增长。现代跨国公司的型式是一种比较新近的现象,它增长的原动力来自第2次世界大战的先进技术,使之为世界市场生产消费品寻找到机会。所以,普遍兴起的跨国公司,到二战以后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国际经济关系格局,已愈来愈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其重要性正如1973年美国关税委员会所说的:“毋庸争议,跨国公司经营的发展,可以与蒸汽机、电子与汽车发展一样,被列为现代经济的重大事

    1989年01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技术贸易模式初探

    蒋德明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在世界的科技、经济地位的不断加强,它在国际技术市场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占据和保持着世界技术贸易额的第一把交椅,而且还是净出口国。出口和进口的比例在7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大体上是8:1至9:1,1982年曾达17:1。技术转让的特点美国的技术转让主要有如下特点: 1.技术转让同资本输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战后美国利用新工艺、新的管理方法对外经济扩张,渗入他国企业内部,以期打入他国市场。这种联系首先表现在美国垄断资本出售技术以换取外国买主的股票,严密控制许可证产品在其他国家的生产。例如,美国垄断组织威斯订豪斯电器公司起初先向比利时最大的电器公司比利时通用电器公司出售技术,接

    1989年01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技术对西方各国经济政策的挑战

    哈拉尔德·马尔姆格伦 ,朝舜

    <正> 西方所有工业国家似乎都已日益意识到,需要采取新的经济政策来加强本国经济和增进竞争能力的迫切性。尽管技术的作用差不多能给整个世界带来利益,在有关政府政策的讨论中却很少分析技术变革对世界经济的实际影响。人们愈来愈意识到,需要加速结构变革来适应新的经济竞争的现实。但是,很少人认识到新兴技术的革命性质和对政府及其经济政策的潜在的与强烈的影响。技术进步和结构变革现今如果不考虑到技术上的进步和这些进步对各国经济结构以及世界贸易、投资和提供劳务的格局的影响,就不再可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经济政策。目前正在起作用的许多重

    1989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国际技术转让论及我国的技术引进战略

    张荣喜

    <正>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了决定社会生产力的几个主要方面。他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的确,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使社会生产力飞跃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促进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把制订和实施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国要尽快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除了依靠本国科学技术力量开展科学技术攻关外,必须把引进技

    1989年01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联当前改革的特点

    张康琴

    <正> 自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出任苏共总书记以来,经过不断的酝酿、发动和筹划,苏联已逐步形成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政治体制改革为保证的全面改革的新形势。这次改革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大大超过50年代以来的历次改革。戈尔巴乔夫则把这次改革称作是“十月革命事业的直接继续”,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次苏联改革的确具有许多与以往改革不同的特点。第一,具有高目标的改革。这次改革不只限于经济体制或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要根本改革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使其具有崭新的面貌和最现代化的形式。这是过去历次改革所未提及的。

    1989年01期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欧国家债务负担加重的原因及其教训

    王东

    <正> 外债过多不仅是导致80年代东欧国家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的严重障碍。70年代以前,东欧国家在借债方面执行了谨慎的贷款政策,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方面,侧重发展经互会内部间的关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遵循着进出口平衡的基本原则。因此,直到1970年东欧国家欠西方外债还不足100亿美元。但是到了70年代,东欧国家普遍提出了“开放经济的战略”和“积极贷款的政策”。当时东欧一些国家不从本国的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出发,盲目地大量从西方借债,同时又不能合理使用贷款,因此每况愈下,债务累累。到80年代初,东欧国家欠西方债务达450亿美元,比1970年增加了4.5倍。而80年代以来,由于东欧各国经济普遍困难,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向西方贷款的数

    1989年0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怎样迎接世界经济竞争加剧的时代

    储玉坤

    <正> 当今世界由于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生产的国际化和资金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各国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国际协调是大势所趋。但是事实上,国际贸易不平衡越来越严重,使保护主义的浪潮汹涌澎湃,各国间贸易摩擦层出不穷,特别是日美之间以及美欧之间发生贸易摩擦更加尖锐,随时有爆发一场贸易战的可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对外关系采取何种战略为全世界所瞩目。本文拟就美国的三大战略作一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一、设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1987年初,里根总统向国会提出《1987年贸易,就业和生产率法案》,为加强和提高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迎接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提出“一揽子建议”。综合其内容有以下几个重点:(1)增加对人力和知识的投资;(2)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3)加强对知识产权(包括专利、版权和商标等)的保护;

    1989年01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的经济结构变革对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影响

    应世昌

    <正> 当前,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史上前者的垄断资本单纯对后者自然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掠夺关系,今天已被双方在并不那么平等的商业性互利基础上的经济交往所取代。之所以在经济关系上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革。这里,我们试图剖析一下美国的经济结构变革对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一、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经济结构变革影响下形成的新技术模式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政府和垄断组织拥有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强大的实力来调整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再生产过程,进而影响它们的经济发展。首先,美国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是第三世界主要的投资人、技术供应人和债权人;其次,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1989年01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对国外电气机械工业的直接投资

    刘昌黎

    <正> 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对国外电气机械工业的直接投资出现了异常迅猛的发展。1986年投资额结束了35年徘徊的局面,一举增加到9.87亿美元,比1985年的5.13亿美元增加了92.4%,占对外制造业直接投资额的25.9%;1987年,投资额又猛增到24.21亿美元,相当于1983年3月前投资额23.23亿美元的1.04倍,占对外制造业直接投资的30.9%。与此同时,1988年日本对国外电气机械工业的投资总额也达到71.55亿美元,超过了对钢铁工业投资的63.04亿美元,在对国外各工业部门的直接投资中居第一位。日本对国外电气机械工业的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是日本电气机械工业等部门企业国际化迅速发展的结果。它表明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日本电气机械工业企业,将以新的全球战略活跃于世界经济的舞台、率先走向日本“世界工厂”的时代。因此,研究日本对国外电气机

    1989年01期 51-5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高技术产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之间的关系

    冯祥春

    <正> 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服务我国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地动摇着传统工业的根基,使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发生前所未有的新的变革。从70年代开始的微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一批高技术产业推上历史舞台,例如生物工程、光电信息、新型材料和能源、宇航等。由于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领衔”作用,它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主要因素,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竞相在这些领域里展开激烈的角逐。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经互会的“科

    1989年01期 56-5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资”企业

    张守谦

    <正> 近十年来,我国“三资”企业发展很快,到1988年5月底,全国已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约12000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00多亿美元。在上海,累计已批准的“三资”企业项目为323项、协议金额19.1亿美元。扣除11项已撤销合同项目和7项已到期结束的项目,在305项目中,工业176项、农业2项、建筑业19项、运输业5项、商业饮食业16项、大楼宾馆业45项、其他42项。目前已投产(开业)的为165项。就上海一地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近20个。到1987年12月止,港澳地区的投资额为5.2亿美元,占外商总投资的28.25%;美国为5.4亿美元,占29.32%;日本为2.03亿美元,占11.02%。这几年外商的投资项目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彩扩、宾馆等服务业,大量扩展到工业性项目。到1987年底,外商在上海直接投资的291个项目中,工

    1989年01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亚洲“四小”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陈招顺 ,翁全龙

    <正> 一、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仍是亚洲“四小”经济增长的“推进器”。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急剧变化,必然给亚洲“四小”的对外贸易带来深刻的影响。近年来,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有利的因素是,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暴趺、日元的升值等,使得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亚洲“四小”受益匪浅。但同时,不利的因素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亚洲“四小”同美国的贸易不平衡,引起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加剧,导致其对美国的出口势将受阻。亚洲“四小”的经济主要是依赖美、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在60年代中期前后迅速发展起来的。1986年,新加坡、南朝鲜、台湾和香港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它们的出口总额分别为

    1989年01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朝鲜加速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策略.措施和前景

    尤安山

    <正> 南朝鲜经济正乘其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加快结构的调整,目标是在2000年使其工业结构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准,因而各产业部门都摆出了一副咄咄逼人的追赶态势。从60年代至70年代,南朝鲜的经济结构已经完成了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的转换过程,今天正设法使其重化工业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即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发展,也就是运用先进的科技来生产更高级的、利润更优厚的诸如豪华轿车、精密电脑等产品,并进而带动出口结构的变化,以便使其产品从世界廉价品市场上步入高级品市场。就南朝鲜目前的情况而言,所谓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主要是指电子、汽车、机械等产业。80年代以来,这些产业在当局提供的诸如减免税收、融资贷款等各种优惠条件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从其产品的出口额就可见一

    1989年01期 69-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琼·罗宾逊的汇率贬值理论述评

    潘英丽

    <正>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 1903—1983)是西方公认的经济学界的一流学者。她从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的角度,展开其以弹性分析法为主要特点的汇率贬值理论。罗宾逊指出,由于调节的不对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任务主要落到赤字国家。赤字国家减少国际收支赤字或增加经常项目差额有以下几种基本途径:(1)采取紧缩政策抑制有效需求,从而使进口减少到恢复平衡所必须的水平。但是,这是以国内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为代价实现外部平衡的一种浪费和痛苦的方法。通常西方赤字国家都拒绝采取这种方法。(2)全面降低货币工资水平,使本国的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国际竞争能力因相对成本的有利变化而得到加强。然而这同第一种增加失业的做法一样遭到工人的反对。(3)货币贬值。货币贬值

    1989年01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发展之源何在?——介评帕金斯《中国:未来亚洲经济巨人》

    顾钧

    <正> 中国会按照东亚的发展型式向前发展吗?将来中国领导人会再次改变这一发展方向吗?中国会不会取得象亚洲“四小”所实现的那种经济成功呢? 国际著名的东亚经济专家帕金斯博士在他最近发表的《中国:亚洲未来经济巨人?》中,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经济统计资料,在实证分析日本和亚洲“四小”经济发展的同时,回答和阐述了上述问题。该书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将外部环境——政府内部——社会群体这三者贯联起来。它不仅强调历史、传统文化与社会构造因素对东亚发展的影响,而且强调从人力资源基础展开分析东亚社会发展的动因,并从整个国际经济体系出发,分析东亚内外部政治、经济、社

    1989年01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